今年83岁的离休老干部张正翔住在南山区光华社区,今年10月,家里保姆有事要请假。保姆一走,家里只剩下两个80多岁的老人,生活有诸多不便。由社区老干部老党员带领,社区青年党员、社区干部、社区义工、社区物业管理人员和社区企业爱心人士组成的社区关爱服务组得知情况后,开始接手保姆工作,上门提供志愿服务,为两位老人解决了燃眉之急。
这是光华社区综合党委“心港湾——1+5关爱服务行动”中的一幕。随着社区中的“候鸟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为充分发挥老干部、老党员的余热,深圳创新性推出离退休干部创先争优“1+N”模式,以老干部、老党员为主,整合青年义工、公职人员、热心人士等社会资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今,除了光华社区,宝安松岗街道有了“情暖夕阳红——1+6关爱接力服务行动”,福田区彩田社区有了“春雨润田——1+3关爱服务行动”,大鹏新区有了“1+N”敬爱助老活动……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正在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深圳,市委组织部和各区(新区)及相关工作部门,以全市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关工委、覆盖四级的老人志愿队及驻社区党委等为平台,探索多种载体,组织老干部、老党员开展全方位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志愿者服务破解老干部管理难题。目前,一支总数超过26000人,以老干部、老党员为骨干的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伍活跃在大街小巷。他们“以老助老”,走出老年人互助的特色居家养老新路;他们“大手牵小手”,关爱下一代不遗余力;他们生活在社区、奉献在社区,积极为社区和谐出谋划策,成了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老干部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和社会建设中甘洒余晖,成为深圳这座年轻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精心搭建平台
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让离退休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深圳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和有关涉老部门积极探索老干部发挥作用新途径,依托基层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各级关工委、驻社区联合党委和老年人志愿队等,通过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引导老干部们发挥才智、贡献余热。
2009年3月,深圳开始探索推广社区“以老助老”养老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社区60岁左右健康的低龄老人志愿服务8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老年人互助的特色居家养老新路子。至今,全市有331个社区开展了“以老助老”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共有15584位老人获得上门服务。
在这一创新实践中,深圳形成了以老干部、老党员为骨干的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伍,针对他们的实际和特点,深圳还依托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关工委和社区综合党委,努力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创新志愿服务载体,组织引导老干部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建设。比如,市级离退休老领导以市关工委为主阵地在南山区组织开展了“根叶互诉”活动,让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互相写信给对方说出心里话,活动感人至深,成了两代人心灵沟通的桥梁;罗湖区一些社区的综合党委纷纷通过组建“义务聊天室”,组织老干部、老党员,每天8小时轮流值班,接受党员和群众的来信、来访、来电,对辖区居民进行心理疏导。
对于老干部的志愿服务行动,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11年4月,市委专门发文,要求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对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出了“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就近就地”的要求,成为老干部志愿者开展活动的指导原则。“情系后代、志在未来”,“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连续两年专门为反映深圳老干部志愿者关爱青少年先进事迹的书题词。
巧妙创设载体
在罗湖区仙湖社区,有一家“党员会客厅”,老干部志愿者们在“会客厅”轮流值班,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受理,多元化服务”。一次,社区一居民在房顶饲养了30多只白鸽,叫声和粪便扰民,邻居多次反对未果,矛盾日益扩大。党员会客厅得知情况后,认真查询政府养鸽的政策规定,并找来几个有专业知识的党员多次到养鸽户家做工作,终于说服了养鸽户换地饲养。
在深圳,每天下午4点半孩子就放学,而绝大部分家长6点半后才能下班,在约两个小时的“真空时间”段里,孩子的看管问题成了家长最大的后顾之忧。针对这个问题,70多岁的贾肇英老师,退休之后在自己家小院里义务办起了“巷道学堂”,长期帮助100多名孩子健康成长,被大家称赞为“爱心婆婆”。和贾肇英老师一样,深圳不少老干部志愿者义务担任社区“四点半学校”老师,为无人看管的放学儿童提供免费托管和辅导功课等志愿服务。如今,“四点半学校”已在全市遍地开花,老干部志愿者的服务也深受学生家长的欢迎。
在宝安区大浪街道活跃着这么一群老干部志愿者,当邻里发生纠纷时,他们戴上红袖章,当起了“和事佬”,当纠纷平息后,他们则回到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这群平均年龄约60岁的老人就是居民们交口称赞的“大爷大妈”义务人民调解队的队员,共80多名,他们的热心解决了邻里不少的难事。
在龙岗区坂田街道四季花城社区还有一支蜚声国际的老年合唱团——“四季花城合唱团”。合唱团以社区老干部和老党员为主体,目前共有60名成员。他们义务开展各类演出,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2011年“四季花城合唱团”赴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参加“中老年国际合唱节”合唱比赛,荣获老年组银奖。
“党员会客厅”、“四点半学校”、“大爷大妈”义务人民调解队、“老年合唱团”……在推动老干部志愿服务中,深圳既注重总体把握,宏观引导,创设了沟通、管理、服务等五类载体,又注重引导和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结合实际,锐意创新。通过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市老龄办等与包括光明、龙华、坪山、大鹏等新区在内的各区(新区)的上下联动,深圳不仅创建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更涌现出了一个个志愿服务典型:
华富街道退休老教授胡文龙、林崇德夫妇是深圳市五星级义工,他们把自己的手机号码作为公开的青少年服务热线,在辖区各类学校宣讲报告200多场,听众超过10万人次。
担任宝安区义工联党支部副书记、“巧巧手义工队”队长的吴月家,退休后志愿服务时数仅记载的就达2600小时。仅几分钟,吴月家就能将一朵丝网玫瑰花做得惟妙惟肖。凭着这门手艺,他与老伴组建了“巧巧手义工队”,不仅为各社区企业举办200多期手工制作丝网花培训班,还培训了2万多扎花能手。每个月,这个义工团队都要组织“爱心花市”义卖活动,把钱捐给有需要的人。
志愿服务的特别名片
每到“社区老干部义工日”,总能看到年近80高龄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邱明生教授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的忙碌身影,邱明生教授生活在龙岗区四季花城社区,同样也奉献在四季花城社区,他牵头组织了10名专家级老医生,为社区居民开展了9个医疗科目服务。
退休不褪色,老而有为。老干部志愿者中有不少和邱明生教授一样的老专家、老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在志愿服务中,他们不仅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更实现了自身的价值。83岁的离休老干部张正翔感慨地说:“力所能及地参与志愿活动,让我感觉有家了,想活动有门了,生活有友了。”
在宝安区的“法律超市”和“老干部说事评理室”里,原来从事法律工作的老法官、老律师、老法学家们积极参与到法律义务咨询、矛盾调解服务等志愿服务中,引导居民正确维权,妥善处理邻里纠纷。福田区南园街道辖区居住着一批退休老专家,他们成立了南园街道科协专家讲师团和5个社区科协,志愿在南华中学等单位开展科普教育,在老干部志愿者的耳濡目染下,南华中学学生发明的机器人多次在全国、全省的竞赛中获奖。
不仅如此,老干部们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丰富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在志愿服务中也找到了用武之地。在宝安区文汇社区一间16平方米的办公室内,摆放着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桌上放着“党代表”、“来访人员”的标牌。“有话向党说,有事找党帮”——文汇社区党代表工作室墙上的这条标语格外醒目。这是由文汇社区老干部、老党员参与筹办的全省第一个党代表工作室,长期以来,老干部、老党员们志愿值守在这里,收集社区管理等方面的民情民智。党代表工作室这一创新平台不仅在深圳得到普及,如今更走出深圳,在全省获得推广。
老干部志愿者还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社会进步。深圳定期举行每周茶聊会、月度早茶会、半年及年终全市通报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市长许勤和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穗明等市领导都曾多次亲自出席并向市老领导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一系列建议转化为优惠政策相继出台:深圳户籍女性年满60周岁即可办理蓝色《敬老优待证》,免费进全市各公园、旅游景区、博物馆、文化宫、美术馆、图书馆等场所;在市、区所属医院看病,挂号费享受半价优惠;深圳户籍老年人满65周岁还可办理黄色《敬老优待证》,免费乘坐全市公共大巴、中小巴和地铁;非户籍老人年满65周岁可以办理《深圳市暂住老年人免费乘车证》,免费乘坐全市公共大巴、中小巴和地铁;完成市老干中心改造工程,切实加强各区(新区)老年人设施的建设和规划。
正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原大运会志愿者指挥部指挥长戴北方所说,老干部志愿者已经成为推动深圳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成为深圳志愿服务的一张特别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