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
2012年9月11日电(记者车玉明、何雨欣、于文静、张辛欣)
如果说全面小康是一项项指标,这是不断完成的十年。
如果说全面小康是一幅幅蓝图,这是不断实现的十年。
如果说全面小康是一个个里程碑,这是不断跨越的十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全面发展……全面小康社会渐行渐近
早晨4点多,40多岁的郝金莲已经起床,开始做她的绿豆豆腐了。过去十多年间,这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蛮汉镇崞县窑村农民,和丈夫一起靠农副业生产,成为县里远近闻名的“小康之家”。
“过去的日子寒苦得不能说,现在我们两人年收入有八九万元。”郝金莲说,“日子越过越敞亮。”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源自诗经中的“小康”一词,代表着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宽裕、殷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像郝金莲这样,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小康生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勾画出我国到2020年的宏伟发展蓝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
沿着全面小康这张宏伟蓝图,我们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2012年9月3日,伴随着汽笛声和鞭炮声,上海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一艘76000吨散货船完成建造任务,顺利下水,参与造船的工人备感振奋。
做大经济总量这块“蛋糕”,全面小康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过去的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十年。国家统计局报告:
——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
——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十年间,我国经济总量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
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数字,是中国人民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坚实脚步。
走进北京潘家园街道图书馆,一排排整齐排列的书架,一个个视频终端,触摸读报、移动阅读、无线上网,数字化的味道在这里浓浓弥漫。
79岁的潘家园街道居民尹岐纲是这儿的老读者了。像附近很多退休老人一样,他喜欢在公园逛逛、在图书馆泡泡。“老人嘛,不就是希望自己身体越来越硬朗,精神也越来越充实。”尹岐纲说。
从城乡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到公民通过网络和媒体表达利益诉求;从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到全民医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从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十年间,在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我国民主法治持续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经济学家林兆木表示:“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缩小城乡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现低收入阶层基本保障——全面小康是所有人群的小康
广阔的草地、肥美的牛羊,悠闲的牧人、留影的游人……位于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旧貌换新颜,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胜地。
作为贵州连片特困地区10个扶贫攻坚示范县之一,松桃县曾因缺乏耕地,70%的农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今天,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发展种草养畜、开拓休闲旅游,松桃县已经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新路。
“我们找到了‘靠山吃山’的‘新吃法’,今年要实现‘减贫摘帽’!”松桃县扶贫办主任杨再桥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该如何突破?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让更多的资源从城市、从发达地区进入农村——过去十年间,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国家统计局报告:
——2011年末,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56.4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了1.7倍;3.2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60多万户;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02年增长25%,连续5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
——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区域发展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
吊塔林立、轮船穿梭,北部湾经济区的广西钦州港2011年吞吐量4700万吨,其中集装箱业务突破40万标箱,超越湛江港。这个10年前还是一片荒山的地方,成为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主要门户港口。
“北部湾经济区已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龙头,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说。
十年间,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一度是经济增长“洼地”的中西部地区迅速崛起,经济增速赶上并超过东部地区。
全面小康,意味着均衡,意味着和谐。为城乡低收入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就是补上全面建设小康的一块“短板”。
今年7月,河北石家庄市公共保障房优先批次配租房源公开摇号分配现场,和妈妈一起依靠低保生活的23岁女孩周洁幸运地被摇中,不禁潸然泪下。
因为父亲去世早,母亲身体不太好,家中没有收入来源,过去7年来他们一直住在一间低矮阴暗、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
“所有的喜悦、辛劳、委屈与满足一股脑交织在我心中,我激动得笑啊笑,最后哭了。”周洁在她的QQ空间里,记录着那一刻的心情。
十年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2009年以来,是中国社保体系建设发展最快、见效最明显、惠民最广泛的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说。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小康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的小康
近两个月,江苏盐城市百万居民赖以生存的水质大为改善。随着饮用水源净化生态湖——盐龙湖的启用,即使上游发生水污染,依然可以保证市区7天正常用水。
“这下我们再也不用为水污染担惊受怕了!”亭湖区华城小区市民常文兵说。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十年间,我国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1年,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6.3%,比2005年提高15.3个百分点。
——2011年,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8.8%,比2005年提高28.7个百分点。
——2011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1255万立方米,比2002年末增长2.1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6%,提高42.6个百分点。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十年间,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们的强烈共识;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煤采完了、地塌陷了,百年煤城的发展道路如何走?
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的创大生态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给出答案。
蔬菜大棚里,小番茄、黄瓜、彩色水果椒色泽鲜艳;划分整齐的水塘里,排列着鲟鱼、胭脂鱼等优良品种养殖网箱……令人惊叹的是,这一切都建立在曾经是一片水塘的采煤塌陷区上。
自2007年起,创大公司开展塌陷区治理,不仅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还为600多名因采煤沉陷而失地的农民带来就业机会。
十年间,我国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环境准入门槛,颁布了实施清洁生产标准,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加快了水污染治理,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等新国标监测……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于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渴望。十年来,我国在做好节能减排“减法”的同时,也不断做好生态建设的“加法”。
十年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63亿亩,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的10年。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大背景下,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双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淘汰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的有效途径,积极倡导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人们在青山绿水之间诗意栖居”的美好图景必将成为现实。